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红色资讯 >

跟着红色文物重温革命岁月

发布时间:2023-09-24 10:09:21   

       羊皮大衣、纺线锤、药箱、挂笔架、皮椅、眼镜、画报……9月22日,记者在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看到一批近期入藏纪念馆的革命文物和史料。


       这些革命文物是峥嵘岁月的真实写照和生动反映,也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鲜活教材和永恒载体。每一件革命文物背后都蕴藏着动人的故事,承载着伟大的革命精神。


       “文物史料征集是纪念馆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作。近期,我们纪念馆为了10月即将展出的‘我要去延安’主题展览有计划地征集了好几批革命文物。它们的所有者大部分是途经八路军驻陕办事处,奔赴延安参加革命的爱国青年,比如刘蒙天、蔺克刚、华寿俊等人。革命先辈的子女将父辈留下的革命文物无偿捐赠给纪念馆。”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馆长余红健说。


202309241010408457.jpg


扎根西北,为时代与人民而创作


       刘蒙天之子刘三健共向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捐赠了刘蒙天革命文物史料61件(套),主要包括:刘蒙天赴延安时随身携带的黑色小皮箱,刘蒙天自制的挂笔架,刘蒙天的皮椅等5件实物文物;《刘蒙天画集》《刘蒙天美术作品研究》等3套艺术作品集;刘蒙天个人历史照片,刘蒙天主编的《战斗画报》等照片53张。


10375515_ce6a206e-5d8c-44b7-b489-da491df1b7b0.jpg


       小皮箱、挂笔架、皮椅、画报、画集等革命文物和史料见证了刘蒙天的革命历程和艺术生涯。


       “1938年,我的父亲随身携带这只黑色小皮箱到达延安。这只皮箱随他上过‘抗大’和‘鲁艺’,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装过他的日记、速写本、木刻作品和木刻工具。”刘三健说。


10375515_92e9b866-f46e-4d76-a028-faabe42bb40c.jpg

刘蒙天的皮椅。


       刘蒙天担任过《战斗画报》的主编。“据我父亲回忆,刚开始办画报困难重重,没有印画的案子,就在地上垒起土坯,再搭上从老乡家借来的门板;没有印画的刷子,就用猪鬃自己绑。那时,印刷报纸完全是手工操作,就像民间的作坊一样,一切都得从头干起。”刘三健说。


10375515_48fa3ab5-5711-4a7a-bf19-c03301208461.jpg

刘蒙天的挂笔架。


       准备工作基本就绪之后,大家立刻开工。编文字、画稿、上版、修版、裁纸、发行、征稿、发稿费……刘蒙天等人忙碌地赶印着《战斗画报》。


       那时,《战斗画报》非常受战士和群众的欢迎。《战斗画报》编辑部经常会收到战士们的来信,也有战士指出画稿不合适的地方。刘蒙天决定在部队培养一些人才,让他们帮助编辑部组织稿件和收集材料。


       之后,刘蒙天在《战斗画报》上开辟了《战士的画》栏目,选登战士们的作品。刘蒙天与编辑部的同事一共办了74期《战斗画报》。这些画报生动地再现了战斗画面,为后人留下了充足的革命史料。


       “除了《战斗画报》外,我父亲一生创作了许多版画作品。他的版画作品追求艺术大众化、民族化,广泛吸收各种艺术门类的营养,把艺术信念与理想融入创作中,形成了独特艺术风格。”刘三健说。


10375515_3b0d169c-806f-4a9e-b3cc-44f003491d51.jpg

刘蒙天的皮箱。


       刘蒙天通过生活速写,观察研究生活中一切美的形式,锻炼、捕捉和勾画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物,在普通的劳动人民日常生活中发现有意义的、美的东西。经过必要的分析提炼,刘蒙天创作出许多艺术作品。


       陕北题材的画作在刘蒙天的作品中占有很大一部分。刘蒙天通过对陕北风光和陕北民众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刻画,成为擅长表现陕北自然风光与人文风貌的画家。《丰收季节》《割高粱》《回娘家》《牲口市场》等作品与人民群众生活相关联。刘蒙天注重将绘画与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相融合,真正做到让艺术服务于人民。


       “我一直从事美术行业。父亲之前常常对我说,艺术家的作品不能像照片,不能依葫芦画瓢,要让作品活起来,让画走进人的心坎里,让人融入画卷中,给人快乐和信心。这样的绘画才是受大众喜爱的作品。”刘三健说。


到前线去,以救死扶伤为己任


       万千革命文物,是红色岁月的真实写照,是革命历史的重要见证。


       蔺克刚之子蔺军旋向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捐赠文物史料合计53件(套),其中包括蔺克刚的战地药箱、皮箱、纺线锤、药盒等5件实物文物,以及蔺克刚的手迹、照片等史料48份。这些珍贵的文物史料,记载着蔺克刚的革命足迹。


10375515_ad2c3f3c-e4fb-49ab-beb2-7f71943e8370.jpg

与蔺克刚相关的文献资料。


       蔺克刚于1937年走上革命道路,之后进入晋察冀边区白求恩卫生学校学习,毕业后奔赴抗战前线,治疗和抢救伤病员。


       “父亲用自己的医术使前线上百名战士康复。之后,父亲一直从事医疗工作,为上万名病人解除病患。现在,我只能从珍藏在箱底的物件里回忆那个革命年代。我和我的兄弟姐妹一致认为,将父亲的遗物捐赠给纪念馆,是缅怀和悼念老人家最好的方式。”蔺军旋说。


10375515_cd000356-c9c3-4064-a42b-ecfbf146f038.jpg

蔺克刚的纺线锤。


       在晋察冀边区,蔺克刚的妻子用本次入藏纪念馆的纺线锤做麻绳给战士纳鞋底。当学会用棉花加黑火药制作棉线绳后,她就专门用这个纺线锤做炸药包导火索专用线芯。


10375515_6f70db7a-db04-4477-bf1a-9dfd879add3f.jpg

蔺克刚的药箱。


       “本次捐赠的这个药箱珍藏着父亲对革命年代的记忆与情怀。父亲对这个箱子感情特别深,对药箱里每一层、每一行、每个部位所存放的药品都很清楚,能准确地从药箱中取出所需药品,让伤病员得到及时救治。从抗日战场,解放战场直到西北剿匪解放,这个药箱才结束了救护伤员的光荣使命。”蔺军旋说。


       “我们寻找和缅怀先辈的革命历史,就是为了让我们的子孙能够铭记革命历史,让革命精神代代相传。”蔺军旋感慨。


薪火相传,用红色文物讲好革命故事


       “一批批入藏纪念馆的文物史料真实反映了老一辈革命家的革命风范,具有十分珍贵的历史价值和收藏价值。这些文物史料充实和丰富了纪念馆的藏品收藏体系,为纪念馆开展学术研究、举办展览、讲好西安地方党史故事提供了丰富素材。我们将努力让红色文化融入百姓生活,让百姓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那段革命岁月。”余红健说。


10375515_5ccb9839-a1b2-4d6f-b691-b4da48ba9ee5.jpg


       据介绍,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的文物藏品以抗日战争时期的各种历史文献和相关实物为主,涉及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截至目前,馆藏各类文物藏品655件,其中珍贵文物235件。


       经过整理研究,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在文物藏品上形成了五大特色:一是反映八路军驻陕办事处历史的相关原始档案;二是抗战时期的纸质文物;三是西安地方党史文物;四是国际友人专题文物;五是赴延安青年文物。


10375515_e275d186-c9ae-4fd2-bcff-b932ceb4edb0.jpg

       “这些文物是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的生动见证。我们要用好红色文化资源,讲好革命文物故事,传承好红色基因,把革命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发挥好革命文物在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余红健告诉记者,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还将通过历史场景、艺术造型、口述视频、多媒体展演等形式,更好地展陈入藏纪念馆的革命文物,深化展览主题,打造多维立体逛馆体验。自2006年免费对外开放以来,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累计接待230万人次。


       昔日的“红色驿站”七贤庄,如今已经成为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焕发出青春的活力,向来到这里的人们展示着先辈们留下的光辉足迹,诉说着一个又一个感人至深的革命故事。


10375515_5da3fd1a-4587-41a0-aa1f-4c508221be89.jpg


       “为加强馆藏文物的活化利用、更好地满足观众的参观需求,纪念馆今年对一号院旧址陈列进行了提升改造,根据每个房间的特点更新了展品,还为游客带来了微信扫码观看展品信息、人物生平、文物故事等新的参观体验,让游客在参观的同时了解更多的背景信息。”余红健说。


       近年来,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不断加强馆校合作、馆企合作,着眼发挥红色教育基地的社会教育功能、创新革命文物价值传播方式、整合馆内革命文物资源,运用多媒体数字技术,更好地传播红色文化。


       “作为革命的见证者,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还将继续充分利用自身红色资源优势,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方式,不断提高文物展示传播和活化利用水平,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社会教育功能,更好传承红色血脉。”余红健说。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