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红色记忆 > 宝鸡 >
宝鸡申新纱厂旧址

宝鸡申新纱厂旧址

  • 博物馆性质:
  • 是否免费开放:
  • 开放时间:
  • 预约电话:
  • 网址:
  • 交通信息:
总体概述

宝鸡申新纱厂旧址位于陕西省宝鸡市,现存窑洞车间、薄壳车间、申福新办公楼、乐农别墅等四处历史遗迹,是国内现存最完整的抗战工业遗产,也是宝鸡工业重要发轫地。

日本侵华战争的炮火使中国沿海沿江地区的工业遭到严重摧残,位于上海的2000多家工业企业只迁出164家,其余均遭日军摧毁和掠夺,国民经济陷入瘫痪。

为了更好地保存中国民族工业,抗战历史上的迁厂运动由此开始。期间中国共产党确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挥了重要作用,武汉会战初期,国际友人路易·艾黎接受中国共产党人的建议,成功动员了武汉64家企业内迁,其中21家迁入陕西,荣氏家族企业申新第四纺织厂(宝鸡申新纱厂前身)、福新面粉厂等15家企业在宝鸡落地生根。这些企业的到来,为宝鸡工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虽然从沿海迁到了大西北,但申新纱厂仍旧没有躲过侵华日军飞机的轰炸。据统计,19384月至19444月,侵华日军先后32次出动334架次飞机轰炸宝鸡地区。申新纱厂成为日军轰炸的重点。为了抵御日军的轰炸,总经理李国伟征询多方意见后,决定在长乐塬开挖窑洞作为地下工厂。他说:“环视西北半壁,纱厂寥寥无几,无论前方将士,无论后方民众,均有赖吾等接济,所以我们应从速完成建厂任务,努力增加生产。”

19401月,申新窑洞工程正式启动,经过1年多艰难的修建,19412月,窑洞车间终于竣工。这一工程耗资113万元,共挖掘窑洞24孔,总长度达1.75公里。24孔窑洞中长度在64米以上的就有7孔,最长的达109米,宽度基本在2米至6米之间。窑洞内部,7条纵洞又被6条横洞所贯通,在地下构成纵横交错的网络,还修有交通道、储水窖、棉条洞、吸尘塔及避让拐洞。窑洞工厂上面,则是30多米厚的自然黄土覆盖层,十分坚固,利于掩护。

窑洞车间建成后,宝鸡申新纱厂便把全部的前纺部设备和1.2万枚纱锭转移进去。1941419日,窑洞工厂正式运转,源源不断地为前线部队和后方民众供应棉纱、布匹等物资。工人群众在窑洞工厂坚持生产,创造了中国抗战期间的一个神话。

抗战以来,政府加大了对宝鸡的投资,外地商人来此兴业,内迁工厂不断扩厂,宝鸡到1941年时形成了以民族工业申新为代表的“秦宝十里铺工业区”。区内多达200多家工厂,成为西北新兴的工业重镇,创造了战时经济的一度繁荣,宝鸡成为“战时‘景气’的宠儿”。根据《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统计“到1942年时,西北建立的工厂已经达到546家,占全国工厂数量的20.56%”。西北的发展改变了中国工业布局长期发展不合理的局面,西北脆弱的农业经济得到了改善,逐步成为物资补给基地,战略大后方的地位得到巩固。

申新纱厂也得到了发展,在周边相继建起了发电厂、造纸厂、机械厂、面粉厂等企业。1943年时,申新所属企业已发展到4500多人,为了提高工人的文化技术水平,便将1700名青工分成16个班次,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文化补习。边生产边培训,各种人才在实践中快速成长起来,并且很快独当一面。据1945年底的数据统计,申新纱厂共生产棉纱6.2万多吨、棉布43万多匹。申新其他工厂发展也很快,1944年宏文造纸厂生产纸张5300令;申新铁工厂生产铸铁170吨,自制自用工作母机102台。除修配纺织机械和面粉机、电机配件外,在1949年之前的10年中,申新铁工厂还先后制造出纺纱机、面粉机、造纸机等设备114台(套)。

宝鸡解放后,申新纱厂于1951年实现公私合营,称为“新秦纺织厂”。“一五”计划期间,人民政府从新秦公司考察选调出200多名优秀人员,这200多人先后成为各地企业的领导,在建设大西北的岗位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人民政府还从新秦选拔出2000多名生产技术骨干,支援各新建企业,壮大了西北工业企业的力量。

宝鸡申新纱厂这段历史记忆在国际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和良好的群众基础,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一中国抗战精神和民族工业精神的重要承载地,从2016年开始,宝鸡市组建专门机构,对宝鸡申新纱厂旧址进行开发建设,旨在完整保留“工合运动”和“迁厂运动”的遗迹。2017年以来,宝鸡申新纱厂旧址先后被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首批工业遗产、国家级抗战纪念遗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首批文化遗址公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际主义教育基地、党风廉政教育基地、干部培训基地等。


202205101536545589.png


202205101537482645.jpg


扫描二维码 观看全景云展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