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红色记忆 > 宝鸡 >
路易·艾黎和乔治·何克旧居

路易·艾黎和乔治·何克旧居

  • 博物馆性质:
  • 是否免费开放:
  • 开放时间:
  • 预约电话:
  • 网址:
  • 交通信息:
总体概述

路易·艾黎和乔治·何克旧居位于陕西宝鸡凤县双石铺镇的柏家坪。山根的土崖下由东向西排列着四孔土窑洞,中间两孔窑洞前建有接檐式砖木结构的两面坡灰瓦房,中间用封闭式廊房相连,两侧各一孔,总面积约450平方米。这就是中国工业合作协会重要领导人路易·艾黎和他的亲密战友——乔治·何克在抗战时期长期生活和工作的地方。抗战时期,这里还接待了周恩来、邓颖超夫妇等中国共产党的高层领导和李约瑟、埃德加·斯诺等国际友人。旧居采用窑洞外接砖木房屋的建筑形式,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国际友人们克服困难、立足实际、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象征,是“努力干、一起干”工合精神的现实载体。

工合运动,即工业合作运动,是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建立反对日本侵略、坚持持久抗战的经济基础,由国际友人倡议,经爱国民主人士和抗日进步力量共同推动,在全国范围内兴起的一场采取合作社方式,组织群众进行工业或手工业生产的抗日经济自救运动。作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及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后方经济堡垒”,工合运动在克服战时经济困难、支援长期抗战、发展大后方经济、维护后方社会稳定、传播民主思想、争取国际援助、扩大中国影响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在中国抗战史中占有一席之地。

1938年8月,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在武汉成立,路易·艾黎任代理总干事。同月,中国第一个工业合作社在宝鸡成立。1939年3月,路易·艾黎来到凤县,他认识到这里是通往西南、西北的交通枢纽,林木、矿产、水力等资源丰富,又有秦岭为屏障,是发展生产、支援抗战的理想后方。于是在当地群众的帮助下,他在柏家坪的山根下挖了四孔窑洞,外面又搭建了与他新西兰故乡建筑风貌相近的大坡顶房屋,成立了工合双石铺事务所,这四孔窑洞既是办公场所,也是他的住所。工合组织在双石铺开办了机械、纺织、造纸、制革、砖瓦等合作社,为了给工合运动培养人才,还创办了双石铺培黎工艺学校。

1942年3月,英国友人乔治·何克担任双石铺培黎工艺学校的第九任校长,也居住在这里。

双石铺培黎学校创办初期,条件非常艰苦,设施非常简陋,只有三间校舍,一台织布机和一台绕线机,十几名学生。学校创办一年多,就换了八任校长。何克到任后,就带领学生盖起了几间平房,新挖了几孔窑洞,为学校修起了围墙,院内种上花草,还修建了篮球场。不久,学生就达到40多名,孩子们在6—16岁之间。何克将全校师生组成一个中队,三个小队,每队的正队长由教师担任,副队长由学生担任。到1942年底,学校建成新的校舍和作业室,学生发展到80多人,开设了纺织、机械、化工、会计、英语5门专业课程和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基础课,添置了一台机床、一架小型汽油发动机,开办了机械车间。培训课程主要围绕生产进行,每天有半天时间用于生产实习,教学生如何利用和开发当地可以得到的原料,另外半天则上课讲理论。学校安置了不少沦陷区迁来的难民子弟和贫苦人家子女,其中不少是孤儿。何克经常为办学经费短缺而发愁。学校有时连一天的口粮都不够,何克只好到村子里告借,有时他要骑自行车走100多公里翻过秦岭去宝鸡,争取一点资金,当夜再骑着自行车返回双石铺。在他的努力下,学校迅速发展起来,很多学生成为后来工合运动的骨干。

路易·艾黎和乔治·何克旧居为研究国际友人支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光辉历史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对研究中国共产党对工合运动的领导和国际进步力量对工合组织的援助有着重要意义。

2018年7月,路易·艾黎和乔治·何克旧居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202205101544506799.png


202205101546295438.jpg


扫描二维码 观看全景云展览


Top